关注: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美学年会纪要(一)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时代变迁与空间分布
页面更新时间:2024-06-01 06:20

  中国当代美学中国电影美学中国的文学理论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中国楚骚美学中国道家美学中国的智慧中国词学美学中国当代美学家中国辞赋美学11月25-26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室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共同承办的“

  本次年会主题为“新技术,新媒介,新美学”,以“中国电影美学的新问题”为核心,直面中国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现实处境,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时代变迁与空间分布”、“新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对中国电影审美趣味的判断”、“从岭南到大湾区的电影蓝图”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小光和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出席年会并致辞。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整理美学年会中各位专家老师的主题发言,形成《2019中国电影美学年会纪要》通过公众号以分期的形式陆续发布,以期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地了解并学习电影美学。今天是第一期——年会主论坛的发言整理。

  上海美学的主要特征是人文现代性,代表作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北京美学的主要特征是革命现代性,以新中国初期的红和新时期以来的主旋律电影为代表;香港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感官和视听的现代性,如香港的功夫片、动作片都把“吸引力电影”和“奇观美学”发挥到极致。近年来的主流大片如《红海行动》和《中国机长》等则可以看作是北京美学和香港美学的成功融合。

  近些年来新媒体、新技术使得电影工业越来越准确地把脉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以此来调整电影工业生产的审美走向,电影工业美学又生产着新的电影观众,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观众与电影工业凝合成共同体。

  我们在研究这一共同体的时候,又发现了审美趣味变化中出现的另一种共同:原来观影审美过程中二元对立的观念、在互动过程中取得了平衡和共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现实的幻想欲望与直面现实的真实体验都获得了观众欣赏,例如《流浪地球》(票房46.8亿)和《我不是药神》(30.75亿);

  二、同时表现民族集体爱国主义与个体情怀的电影受到追捧,例如《战狼2》(票房56.39亿)和《我和我的祖国》票房(29.24亿);

  三、既有传统包装又有现代个性的电影被观众喜欢,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49.34亿);

  四、小鲜肉审美与粗糙硬汉审美同在并举,中国电影的粉丝观众在欣赏鹿晗、吴亦凡这种细腻精致美感的同时,欣赏吴京、易烊千玺表现出的粗粝之美,例如《战狼2》和文艺片《少年的你》(目前票房16亿)。

  本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商业美学的基本形态,经历了追逐奇观刺激、追求情感宣泄、激发情怀共鸣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影产业也经历了青春片泛滥、网络文学IP热、大数据热、青年偶像明星爆红、以及投资虚热和片酬激增等一系列乱象。乱象的根源可以视为,在市场扩容、观众换代等因素倒逼下,中国电影商业美学被迫的补课行为与退病反应。近两年,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出了重新筑基的初始阶段,种种乱象逐渐平复,尤其主流大片的日渐成熟,标志着电影商业美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曾撰文对当下“电影美学”的研究提出过质疑,认为对于什么是“电影美学”,自一开始起就存在着误区,诚然,这不是说电影美学领域里没有真正的研究者。但这个问题一直没说清楚,不少人始终混淆着美、美的、审美、美学这几个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今,由于倡导电影产业化,加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泛美学化”现象到处盛行,举不胜举,则更是将“电影美学”的概念变得十分紊乱。当然,泛美学化现象已成大势所趋,而且它本身也是具有双刃性的。它既使美学泛化和走向世俗化,同时它也助推了电影的工业化,让高技术处理,数字化发展得以广泛运用。而要真正使电影提升美学品味,就应该给电影注入更多的哲理情趣和意味性。如此,“泛美学化现象”就有可能转化为新的电影美学。

  美学的存在曾经是伟大而感人的,如今则不再具备现代学术的科学权威,其对学人的吸引力也大大削弱;然而,既然大家仍不停的使用这个词语来表征创作水准、艺术风格、欣赏取向甚至工业标准等等一系列与电影有关的现象,既然中国电影美学是一个历史上未曾画上句号的命题,既然中国电影当下的面相和未来的可能都如此与众不同,那么,“中国电影美学”就仍然可以是一次勇敢而迷人的话语冒险,加入冒险的人们会用它为基点来审视四面八方维度的思想质料,发出更加审慎同时也更加大胆的声音,与同道中人相互唱和也相互砥砺,去成就电影的大美。

  如果说以往的电影美学曾试图做“意识形态”,那么今天的电影美学新探讨则更自觉地首先搭建“乌托邦”,它是理想主义的表达,但又是面向着现实的呼吁。

  粤港澳大湾区既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大湾区文化建设和认同的过程中,电影担负着神圣的文化责任。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基石。这种文化认同既有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岭南文化的开拓与创新,以至于形成一种独特的湾区文化。在大湾区城市一体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电影产业狂飙突进、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中,重提电影的文化责任显得分外重要与迫切。